党员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政建设 > 党员教育

毛泽东与“东方红一号”卫星(二):天上传来《东方红》乐曲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3-25 浏览次数:

支持航天科技体制改革 加速卫星研制步伐

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形成发展起来的。

1965年8月,中央批准卫星研制计划,代号“651”工程。卫星事业重新上马后不久,严重的政治运动干扰了事业进展,中央酝酿进行科研体制调整,将卫星研制由军队统一管起来。

    毛泽东与聂荣臻

毛泽东一直关心着国防科研体制调整任务,1967年6月,亲自向聂荣臻询问调整进展情况。遵照毛泽东的指示,9月20日,聂荣臻向党中央、毛泽东报送《关于国防科研体制调整改组方案的报告》。报告中提出了重大建议:拟将中央批准接管的国防科研单位,调整组编为十八个研究院。

这样做的好处是:“把武器装备研究设计及其紧密配套的研究力量集中到军内来”“可以更好地贯彻执行‘两弹’为主、导弹第一、努力发展电子技术的方针”。

10月25日,毛泽东批示:聂荣臻同志,此件压了很久,今天看过,很好,照办。

毛泽东的这个批示,在业内被称为“10·25指示”。1967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等联名发出通知,转发《关于国防科研体制调整改组方案的报告》,并要求各有关单位遵照执行。按照方案要成立18个研究院,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研究院所统一纳入国防工业系统,为尖端事业的发展奠定组织基础。

    1960年5月毛泽东在上海参观中国研究制造的第一枚探空火箭

在毛泽东的支持下,这次国防军工体制调整,有力地整合了科研力量,突出和加强了航天相关领域的机构设置和研究资源的配置。

此次调整,受益最大的应该是航天事业,18个研究院中有近半数关涉航天领域。如地地、潜地弹道式导弹研究院;飞航式导弹研究院;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院;地空导弹研究院;国防科研工程设计院;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研究院;反导弹、反卫星研究院;国防光学(包括激光)研究院;空气动力研究院等。经过调整,导弹及发验基地建设卫星发射场,并由基地接手组建卫星测控网,发射测控系统的工程建设也进入日程。

毛泽东的重大决策,加快了中国进入太空的步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上天,奠定了重要的制度体制基础。

批准卫星发射计划 天上传来《东方红》乐曲

中央专门委员会于1965年5月召开的第12次会议和8月召开的第13次会议,原则批准国防科委《关于研制人造卫星的方案报告》,争取在1970年左右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长征”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命名和播放《东方红》乐曲的来历,充分体现了中国火箭、卫星事业中的精神文化,打上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时代烙印,也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内在魅力。

    准备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整装待发

参与“长征一号”火箭总体方案设计工作的同志,有感于毛泽东《七律·长征》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为实现革命目标,藐视一切困难、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顽强斗志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建议将火箭命名为“长征”,寓意我国火箭事业一定会像红军长征一样,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到达胜利彼岸。

1966年5月31日,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和七机部的负责人商定,发射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为东风四号加第三级固体发动机,并命名为“长征一号”。

    “651”会议旧址——北京友谊宾馆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在史称“651”会议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上,当时担任卫星总体组组长的何正华,提出了将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的建议,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赞同。1966年5月31日举行的会议,正式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定名为“东方红一号”。

1965年7月,正在根据周恩来指示筹备向中央领导汇报人造卫星实物展出的王建业,向卫星研制总体负责人钱骥建议卫星播送《东方红》乐曲。在10月份的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上,大家同意了这一提议。

    装载《东方红》音乐装置和遥测装置的盒子

曾有人提议,为了防止火箭发射中出现意外掉到国外,火箭上装自毁系统;为了《东方红》乐曲上天能够正常播放,要装一个过载开关,一旦发现卫星不能入轨,过载开关就自动断开,卫星就不会播放《东方红》乐曲。

但有人提出,如果一切都正常,但自毁系统或过载开关出了问题,不该炸的炸了,不该断的断开,那不就出大问题了吗?周恩来听后指出:“关于卫星装不装安全自毁系统的问题,我要向政治局和伟大领袖毛主席报告,在你们返回发射基地前通知你们。”

4月17日清晨,总理办公室通知:经党中央和伟大领袖毛主席批准,“东方红一号”卫星上不装安全自毁系统。

又一件棘手的事情得到解决。

那个特殊年代关涉重大政治影响的问题,只有最高领导人亲自出面才能化解。15日凌晨1时后,周恩来指示:从今天起,一直到卫星上天,发射场的情况,逐日向周恩来办公室电话报告。

4月16日深夜,周恩来亲自给国防科委打电话,中央同意发射卫星的安排,批准卫星、运载火箭转往发射阵地。并指出:到发射阵地后,一定要认真地、仔细地、一丝不苟地、一个螺丝钉都不放过地进行测试检查。并要求把每天的测试情况及时向他报告。

    科研人员与“东方红一号”卫星

1970年4月24日晨7时,周恩来将关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报告报送毛泽东主席。报告说:我国以三级火箭试放第一颗卫星,早在一九六八年初得到主席、林副主席批准,直到今春才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三月底,运载火箭和卫星已运至基地,经检查测试,认为可行。四月中旬在京开会,经各方论证,认为可以发射。目前火箭和卫星已在发射基地竖起,经检查测试,对发现的问题,均已解决。现拟同意于今夜发射,请主席批示。

毛泽东批示:照办。

4月24日下午3点50分,周恩来电话告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费初:毛泽东主席已批准这次发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劲,过细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为祖国争光。

毛泽东的批示,通过指挥调度电话迅速传达到各个岗位。从发射场区到航区,从指挥员到操作人员,都受到极大鼓舞,人人都严阵以待,更加认真地做好每个动作。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第二天新华社发出的新闻公报向全世界宣告:毛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实现了!

毛泽东亲自定下发射的决心,保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航天俱乐部的成员。


联系地址:

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云站路25号

邮编:551400

联系电话:0851-88133666

传真:0851-88133666

    版权所有:贵州交通职业大学       备案编号:黔ICP备05000595号-1            520115020000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