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新闻

扎根职教十八载 默默奉献育英才——带你走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机电工程系老师田兴强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9-05 浏览次数:

2013年,他被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贵州省优秀教师”称号;2014年,他荣获贵州省总工会颁发的“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他荣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授予的“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6年,他成功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他是我院教学科研技术骨干、机电工程系主任田兴强老师。从教18年来,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十足的干劲勤勤恳恳地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为职业教育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成为青年教师学习的典范。

IMG_6385.JPG

IMG_6490.JPG

田兴强老师的获奖证书

扎根职教,锐意改革创新

作为一名有着丰富从教经验的职教老师,田兴强老师不仅深知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还结合学生的特点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他都想方设法创设实践情境,将教学从单纯的思想灌输向“情景体验”转轨,从单一的认知向“行为优化”转变。“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本科学生不一样,他们对实践操作更感兴趣,如果还像传统课堂那样老师在讲台上讲45分钟,学生根本听不进去,很快就睡着了”,田兴强老师说道。基于这一考虑,他在课堂上设置各种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通过教学项目的体验、感悟、习得三个过程成长为企业需要的职业人。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所对口的岗位工作环境较为艰苦,但是该专业的对口就业率一直都很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校内“施工工地”情境的创设。田兴强老师介绍:“这个岗位需要工作人员在施工工地迅速地排除机械设备的故障,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较高的质量意识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针对这一目标,我们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创设了‘施工工地’情境,带领学生反复下工地体验工作的艰辛,提出施工标准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设置沟通情景训练学生的交流能力,通过一系列的仿真项目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近几年,这一专业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

此外,针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田兴强老师积极倡导对各教学环节,尤其是实训教学环节进行规范。2010年,他组织机电专业的教师根据学生就业岗位技能要求开发出了“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标准”,把任职的技能要求转化为校内实训项目,把岗位的工作要求移植到实训项目上,最终实现了通过校内实训让学生提前感受岗位工作内容和要求的目的。近年来,大批优秀的毕业生成为贵州省公路施工企业、工程机械4S店的技术骨干,深受行业企业的认同。

IMG_6470.JPG

田兴强老师为学生上实训课

积极转型  变身“双师”型教师

提到“双师”型教师的成长经历,田兴强老师用了六个字来总结,那就是“痛苦,太痛苦了”。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到学校工作的田老师,没有企业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比较欠缺,而这恰巧是职教老师的“硬伤”,认识到这一点后,他花了一年的时间天天泡在实训室里,自己动手操作,摸索实践课程,就这样,他从刚开始的“很多东西都搞不清楚”的新手慢慢地变成了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实训老师。田老师告诉小编,“要想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就必须要扎扎实实的动手去干,除了在学院的实训室干,还必须到一线企业去干,因为只有在那里才能学到最新的前沿技术”。

由于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到企业实践锻炼就只能安排在寒暑假的时候,“工程机械这些设备,在冬天就是一个冷冰冰的大铁块,夏天又被太阳晒得可以煎鸡蛋,但是没有办法,冒着严寒酷暑都要上。”除了环境艰苦之外,另一个需要克服的就是心理问题——身份的转变,“刚到企业那会儿,总认为自己是一个老师,应该什么都懂,遇到不太懂的问题,也不太好意思去问,有时候甚至会碰到自己以前的学生,就更放不下面子去问了。但是时间长了,发现这样下去也不行,于是开始慢慢的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尝试着和他们接触交流,尝试着自己去解决实际问题”,田兴强老师说。就这样,他花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先后通过了专业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的职业资格鉴定,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2007年到2009年,田兴强老师连续3年担任“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选拔赛”的指导老师,所指导的学生连续三年都在贵州省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他本人更是被省教育厅、职教学会评为“优秀指导教师”。田老师告诉小编:“‘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没有捷径,就是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动手去干,当你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以后,不出两三年的时间,你就能达到这个行业里‘师傅级’的水平。”

IMG_6442.JPG

IMG_6445.JPG

田兴强老师手把手指导学生实践

引企入校  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工作18年来,田兴强老师一直致力于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他积极主张“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职教理念,大力推行校企深度合作,力主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2007年,在田兴强老师的积极努力下,机电工程系引入企业组建了“机械加工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基地的建立有效的改变了过去数控加工专业学生“车塑料、削木头”的培养方式,成功的把技能培养与企业工作任务联系了起来,学生在加工中心真实感受并领悟了车间加工工艺和操作流程,89%的学生达到了“师傅级”水平。

在引企入校的过程中,田兴强老师最看重的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从企业的角度来讲,盈利肯定是他的主要目的,在考虑这一前提之下,他是否对职业教育感兴趣?是否愿意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这是我们在引进企业中首要考虑的”,田老师介绍道。基于这一考虑,2013年,机电工程系与贵阳云龙电器制造厂合作,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到目前为止,我们运行下来的效果非常好,校企双方都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企业里专门有两个师傅来对接我们的学生,负责对学生的现场指导和培养。其次,我们所有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的实习实训以及老师的培养等,都在这个车间里面完成。另外,企业还会不断的购置新型设备,供加工生产的同时,也供学生的学习和使用”,田老师说,“这家企业不仅愿意培养学生,他还积极的向行业内的大型企业推荐优秀学生,他这种对职业教育的情怀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谈到引企入校过程中的困难,田老师的眉头变得紧蹙了,“企业的目的是盈利,学校的目的是服务学生,因此,要选择一个校企双方都能够合作的切入点还是比较困难的。其次,学校的老师、学生在与企业员工合作时,身份转变不够及时,老师放不下面子,学生的书生气又比较浓,因此在沟通上也存在一定困难。再就是,受制于学院老校区的硬件条件,企业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他若有所思的说,“但是我也相信,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以及新校区建设的推进,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IMG_6489.JPG

田兴强老师经常工作到深夜

从教18年来,田兴强老师始终在教学一线默默的奉献着,他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词:一切服务于教学,一切服务于学生,忠实地履行职责和义务,为培养社会优秀人才而努力奋斗。

 

撰稿:洪丹

审核:李晓艳

联系地址:

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云站路25号

邮编:551400

联系电话:0851-88133666

传真:0851-88133666

    版权所有:贵州交通职业大学       备案编号:黔ICP备05000595号-1            52011502000035号